象舞指数 | 创作者说:3分钟拿下220万+ 新型主流媒体如何“破圈”?

来源:象舞指数 | 2024年07月12日 19:32
象舞指数 | 2024年07月12日 19:32
原标题:
正在加载

象舞指数
告诉你好短视频的样子!撷取短视频精华,揭秘成功法宝,带你成为短视频达人。


第一眼:啊,哈……第二眼:啊?啥?这竟然是央视新闻 !!!

俗话说得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动物世界》。在大量的网络热梗、废话文学中,发现了少量的纪录片。

这条“00后”解说版《动物世界》——《神奇动物在青海湖》,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在今年湟鱼洄游季,融媒体特别报道期间推出的一条新媒体短视频。它在央视新闻客户端、B站、微博、视频号等账号矩阵发布,以独特的视角和风趣的解说,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网友注意。截至7月3日,视频在B站两次登上热门,获得播放量220万次+,点赞30万次,投币3.6万,收藏2.9万,转发1.5万,B站全站排行榜最高第19名;央视频44万次观看,微博78万次,话题#青海湖鱼鸟争斗就像一部电影# #00后参与的文案一句话一个梗#阅读量合计978万,视频号播放量48万,点赞1.6万。

各社交媒体评论区网友纷纷留言道,“这竟然是央视新闻”“蓝V历险记”“00后上岗了”“央妈把视频用咱们喜欢的方式做出来了”“对青海湖狠狠心动了”。总台CGTN的转载也让视频在外网获得了广泛关注,是一次成功的“破圈”尝试。

视频文案“奇奇怪怪”,但却火得“实实在在”。为什么?

这一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央视新闻团队精心策划和创新的结果。

湟鱼,是青海湖独特的珍稀物种,有着洄游繁殖的习性,成群结队的湟鱼逆流而上、劈波斩浪,让无数观鱼的人们感受到生命的不易与顽强。湟鱼处于青海湖生态系统的核心环节,如果没有湟鱼,水体生态链将崩溃,水鸟也将不再栖息,青海湖可能变成一片“死湖”。每年湟鱼洄游季节,各路媒体都会推出大量相关报道。

今年,为了更好地展现青海湖大生态,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联动新闻中心、青海总站、甘肃总站、四川总站、陕西总站、上海总站、青海台等前后方报道力量,于6月23日至25日,连续3天推出融媒体特别节目《见证湟鱼洄游季 探寻青海湖“生态密码”》。通过“短视频+直播”的方式,团队从湟鱼洄游、鱼鸟共生、青海大生态三个层次入手,层层递进展示青海湖国家公园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

然而,青海湖湟鱼洄游的报道年年都有,怎样才能在层出不穷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如何才能打造出有趣、有料、有深度的内容产品?短视频,这一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利器,成为“破圈”的有力抓手。我们总结了团队在短视频《神奇动物在青海湖》的策划思路、创作方法和推广策略等方面的经验,抛砖引玉,以期为同类题材短视频提供灵感。

想“破圈”先破题

在策划短视频方案的一开始,我们团队就开始思考一个关键问题:这条视频的目标观众是谁?目标观众决定了我们内容的调性和表达方式。在众多关于青海湖湟鱼洄游的报道中,我们希望突破传统,触达一个全新的观众群体。

01 明确目标与受众

我们将目光聚焦在“Z世代”。“Z世代”一般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他们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共同成长。可以说,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喜欢新奇、有趣且富有创意的内容。湟鱼洄游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且专业性较强的生态现象,因此,我们决定以一种更加轻松幽默的方式来呈现这一主题,使之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短视频播出后,根据B站后台的数据分析显示,在这条视频的观看用户中,16-25岁用户占比达到百分之47.9%,接近五成,与我们预想的主要目标群体吻合。

02 内容调研

为了找到最具创新性的切入点,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内容调研。我们查看了社交媒体上大量类似题材的视频内容,比如,知了解压萌物、苏尧的动物园、维C动物园、嗑叔磕动物等各具特色的动物解说账号。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区别于《动物世界》的纪录片严肃科普,这些二创视频通常都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废话”含量超标的解说,充满网络热梗,常有出其不意的转折。二是配合恰到好处的BGM、音效,画面剪辑节奏明快。三是淡淡的“摆烂文学”风,符合“Z世代”寻求认同、张扬个性的情感需求。

可以说,《动物世界》的形式承载着“80后”“90后”的集体记忆,而拟人化、情景化的二创叙事方式又构建了属于“00后”的情感共鸣。结合这些特点,我们构思了短视频的整体框架,并确立了主要的创作思路。

03 领导支持与团队的敏锐网感

在短视频策划过程中,团队的创意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的领导对于网感内容非常宽容,鼓励年轻人多尝试新鲜事物,并对新创意给予了高度认可。这种开放的创作环境,让团队成员们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我们认为,“00后”是当前互联网文化的代表,他们对于网感内容的敏锐度和接受度较高。而团队中的年轻创作者,也正是凭借这种敏锐的网感,创造出了这一条爆款短视频。

入“圈”随俗 接地气表达

在编写脚本的阶段,我们深知创作内容既要符合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又要积极融入亚文化社群话语风格。也就是说,要以轻松平实、接地气且具有网感的话语与年轻用户分享信息。

可以说,懂年轻人的梗才是真正懂年轻人。善用“梗文化”,主流媒体也可以实现与亚文化群体圈层的相融共生。

01 素材采集

面对庞杂到超过7TB的视频素材,需要耐心地进行整理和筛选,确保在后期制作中能迅速找到需要的镜头。在选择具体镜头时,我们的原则是“优中选优”。尤其优先选择那些能够展现动物与镜头互动的画面,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也使视频更加生动。

如果现有拍摄素材不足,我们还会调阅大量的媒资素材,从中选取质量高且与我们文案匹配的画面,确保视频能够呈现出纪录片的高质感。

02 文案创作——玩梗 融梗 造梗

新媒体短视频,我们追求“3秒”之内“钩住”观众。在视频一开始,“感受逆流而上的生命奇迹”“已老实,求放过”,前后画面中鱼、鸟的反差对比,形成情绪“钩子”。这种利用共鸣、反差或震撼等元素来吸引观众兴趣的开场,能够大大增加内容的吸引力和记忆度。

叙事技巧是吸引观众的关键,通过拟人化手法,我们找出青海湖生态链中不同动物间的共性,进行有趣的串联。例如,我们将青海湖描述为“风景如画,食宿全包”的“网红动物打卡地”“洄游季节,湟鱼500克一斤”;鼠兔作为“草原大米饭”“在这片草原,没有竞争对手,全是天敌”。片中还有“青春没有售价,邻居浅尝一下”的藏狐和长得一脸老谋但深算不明白”的兔狲。寥寥数语,描绘出了一幅青海湖和谐的生态图景。

为了保持视频节奏感,我们将原本1600字的文稿打磨至800字左右。我们不追求面面俱到的科普,而是力求让内容引人入胜,让观众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B站后台的数据显示,这条视频的完播率较高,超过了29%的同类视频。

梗本身易传播,复制能力强,在二次传播和创作中形成强势“模因传播”。除了将网络热梗融入传播中,我们还主动造梗,引发网友二次创作。比如,在视频中,当说到候鸟为湟鱼提供“口头支持”“保驾护航”时,网友齐刷弹幕“饱驾护航”,这样的二次造梗,更进一步增强了与年轻网友的互动,实现“1+1>2”的传播效果。

03 视觉与听觉设计

我们特别注重通过小巧思和创意元素吸引观众。例如,在短片中适时插入MV的段落,以增加视觉上的新鲜感。每个动物的讲解背景都配有精心挑选的音乐,恰当的音乐和同期声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视频的情感层次,也优化了观看的节奏和听感体验。

04 平衡娱乐属性与报道的权威性

尽管我们追求娱乐化的表达方式,但同时我们也深知作为主流媒体,报道的权威性不容忽视。我们发现,网络流行的二创《动物世界》受到年轻用户喜爱是事实,但有些“娱乐至死”的意味。有些解说的内容存在凭空捏造、负能量、低俗、移花接木等问题。

这也让我们思考,在主流媒体寻求创新表达方式的同时,我们也应特别注意“雅”与“俗”的平衡,要明确并不是所有“网梗”都适合使用,只有真正合适的“好梗”才能被采纳。视频内容不应仅仅借鉴“废话文学”,而应该包含一定的科普性和信息量。我们的目标是让观众感觉到“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入了脑袋”。

技术破壁融媒先行

01 前沿技术的应用

为确保能传递最生动、惊艳的报道内容,我们的前方报道摄制组通过使用8K+4K无人机、8K长焦摄像机、全国唯一能达到水深300米的8K水下机器人,以及100倍变焦4K超高速摄像机等前沿技术设备,捕捉到水、陆、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高质量素材。这些素材每天上传至共享NAS磁盘阵列中,为大小屏报道及时提供了大量优质内容。

02 融媒体的深度整合

为了扩大短视频的影响力,我们采取了针对性推广策略,包括平台选择、优化标题和封面图,以及准确把握受众偏好。选择合适的发布平台对于视频的成功传播至关重要。在项目早期,媒资通稿部就与合作媒体部进行了深入沟通,基于目标受众的偏好和平台特性,我们确定B站作为主要发布平台。B站的用户群体更年轻,更喜爱创意内容,这类视频在B站的调性和受众匹配度更高。此外,B站的弹幕文化和互动性也能增加视频的观看体验和分享率。

标题和头图是吸引用户点击的第一要素。最初,我们计划使用“鸟吃鱼”的图片作为封面,因其直观展示了生态食物链的一环,但合作媒体部的建议是使用藏狐的图片,并配以文字“可爱死了”。实践证明,这种“反差萌”的表达更符合当下年轻用户的喜好,直观且引人入胜的头图配合简洁有力的标题,能有效提高用户的关注度。

03 AI技术加持

我们还尝试引入了AI配音技术,不仅提高了制作效率,还在播放效果上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用最严肃的声音讲无厘头的梗,网友们在评论区纷纷称赞:“央视的声音,老六的嘴”。

这次“00后”解说版《动物世界》无疑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不仅展现了新媒体时代下主流媒体如何有效“破圈”并触达年轻受众的可能性,也通过这种形式探索,让真实、有深度的内容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短视频时代,社交媒体深刻改变了传播格局和传媒生态,为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主流媒体的内容创新远不止于追逐流量或迎合观众。无论是恢弘大气、沉稳权威的传统报道,还是爆梗连连、网感十足的新媒体视频,这些都只是形式上的多样化。我们的初衷,始终是找到更合适的节目形式作为传播载体,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形式,让优质的内容与更广泛的受众形成双向奔赴。

未来,在坚守主流媒体新闻价值的同时,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将继续探索和挖掘新的报道形式和传播策略,以保持与年轻观众的连接,不断刷新他们对央视新闻品牌的认知,让中国的声音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也让中国的故事触达更多人的心。这是我们对媒体使命的坚持,也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新闻新媒体中心
媒资通稿部
温露 王率 蔡庆霖


编辑:李隽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正在阅读:象舞指数 | 创作者说:3分钟拿下220万+ 新型主流媒体如何“破圈”?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