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舞指数|九三阅兵短视频何以全球刷屏? ——解码主流媒体重大主题宣传中的创新表达

来源:象舞指数 | 2025年09月19日 14:55
象舞指数 | 2025年09月19日 14:55
原标题:
正在加载

近期,九三阅兵话题引发全民关注,相关短视频在各大平台持续刷屏。结合总台“象舞指数”的监测数据来看,在这场重大主题宣传中,主流媒体凭借出色的选题策划、内容制作和传播能力,打造出多元且优质的短视频产品。“象舞指数”主流媒体和总台短视频周榜(2025年8月31日—9月6日),几乎成为阅兵专榜,不仅上榜作品精彩纷呈,而且多个主流媒体账号也创下了传播峰值。

在九三阅兵的前期预热、现场报道、后期传播各个阶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以全方位视角、多形态产品、生动细节捕捉、震撼画面音效呈现、技术赋能创意等方式开展短视频报道,形成现象级传播,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爱国情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贡献了媒体力量。我们结合“象舞指数”主流媒体和总台短视频月榜(2025年8月)以及近期周榜的上榜作品,来看一看主流媒体在九三阅兵这一重大主题宣传中的创新表达策略。

一、厚重主题决定价值高度

主题立意是主流媒体短视频产品的灵魂,直接决定作品的价值高度。在重大主题宣传中,主流媒体的短视频产品尤其需要具备思想穿透力、价值引领性和情感凝聚力,需要有鲜明、宏大、厚重的主题立意。

在本次九三阅兵短视频报道中,不少产品凭借厚重主题、深刻思想内涵脱颖而出。如央视新闻发布的《“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一次次响亮的回答,是对统帅的忠诚誓言!》,精准抓取阅兵仪式中“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这一极具亲和力和意志力的互动环节,通过习主席的亲切问候和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既彰显了全军将士对统帅的信赖与拥戴,也彰显了人民军队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瞬间唤起观众对阅兵仪式的集体记忆。

人民日报在预热阶段推出的短视频作品《“这面国旗,承载了太多太多。”人民日报独家现场,一起感受九三阅兵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训练风采》,则选择深入阅兵训练一线,通过纪实特写镜头展现仪仗司礼大队阅兵训练中不为人知的细节。视频通过近距离呈现官兵们挺拔的军姿、整齐的步伐,以及他们对国旗的庄严守护,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感与责任担当。标题中“这面国旗,承载了太多太多”,以凝练的情感表达凸显主题,直击人心。

新华社的《九三阅兵倒计时!在评论区“寄”出“致英烈的山河信”——山河已无恙,你们看见了吗?》,以时间为轴回溯历史,先以大量黑白影像资料回顾抗战历程,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然后通过色彩逐渐丰富的画面展现时代进步轨迹。作品结尾发起的“以山河影像为信 告慰先烈”征集活动,将历史与当下,阅兵盛典与缅怀先烈的情感紧密相连,升华主题,更激发了观众的互动参与热情。

二、创新形式提升传播效果

阅兵,国之大典,是集中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凝聚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时刻。对阅兵仪式的报道与传播,也是对主流媒体驾驭重大主题报道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阅。在九三阅兵报道中,各家主流媒体积极创新内容表达形式,大胆创新、深度开掘,精准把握住了重大主题与个体感受、国家叙事与情感共鸣、仪式庄严与形式活泼之间的平衡,成功实现了宏大主题的多视角、多形态、情感化传播,将壮阔的国之盛典与炽热的爱国情怀,送达海内外亿万受众。

比如,“央视新闻”推出的《大国来信|“里斯本丸”号的营救》,选取了国际化视角和情感化表达方式。视频以2022年习近平主席给“里斯本丸”号幸存者家属的复信,连接起历史佳话与当下情谊。借助幸存者家属的动情口述与珍贵影像资料,回顾1942年舟山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将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历史娓娓道来。更通过2024年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落成,展现出中英两国人民对这场生死营救代代相传的致敬。视频镜头语言细腻,口述记录扎实,信件笔迹的特写与海浪空镜的转场,让叙事节奏显得舒缓、开阔,感人至深。

人民日报的《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人民日报社今天推出“江山如画”系列短视频第一期<不屈>》,则巧妙地以10余件抗战美术经典作品为蓝本,借助数字水墨技术进行再创作,融合动画影像、原创歌曲与当代叙事,让美术作品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展示到立体叙事的跨媒介转化,赋予了抗战美术作品新的生命力。

三、视觉冲击点燃共情共鸣

直观的视觉冲击,对观众情感情怀的激发是毋庸置疑的。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阅兵直播中,就有一段48秒的长镜头,以行云流水的运镜,立体展现出阅兵的磅礴气势,不仅被网友盛赞为“价值上亿”,更引得全球观众瞩目。在主流媒体九三阅兵短视频中,也有多个作品,通过极致化的视觉呈现,成功点燃全民的共情共鸣,给大众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央视新闻”的作品《最帅变阵!这不是电影特效,这是中国军人!》,聚焦阅兵盛典中的高光时刻,以高超的镜头语言捕捉方阵变换的几何美学,将中国军人极致的军事素养,转化为具象的视觉震撼,瞬间点燃大众的民族自豪感与对军人的崇敬之情。再如,“央视新闻”的《看中国阅兵一整个舒适了》,画面中,军人步伐整齐划一、庄严有序,装备行进精密协同,配合激昂而振奋人心的音乐,强劲且明晰的鼓点,整段视频正如标题点出的,让人感觉“舒适了”——这“舒适”折射出的,其实是观众因为祖国强大而产生的满满安全感。

四、多元视角构建国家记忆

从“象舞指数”上榜作品可以窥见,今年主流媒体对阅兵的短视频报道,跳出了单一宏大叙事的局限,成功超越单纯记录与展示的层面,通过多元视角的精心编织,让历史与时代的呼应,个体与集体共振,进而构建了一段立体、生动、富有情感温度的国家记忆。

比如,在阅兵短视频中,有《逐帧解读天安门前16次阅兵》的骄傲盘点,也有《左权最后一封家书写下4个念》的缅怀致敬;有《独家揭秘阅兵装备!“枪界变形金刚”-191式自动步枪》,展现我国军事装备的发展,也有《“我替全国年轻人抱抱你!”》,传递出对老兵的敬意;有《烈日当空,军姿如松,滴落的汗水,挺立的军魂!》,让人们看到军人阅兵训练的付出与努力,也有《2025年9月3日的中国,屏幕前、地铁里、人海中,不约而同,人们围观、参与,共赴一个约定》,从不同个体、群体的视角展现全民的爱国情怀。

这些作品在各大平台广泛传播,形成强大的矩阵效应,让每一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射点,或激动、或自豪、或感动,进而从观看,到参与,到记忆。主流媒体正是通过这样多元、高效的短视频传播,全面、立体地展现出九三阅兵的盛况和意义,进而构建起纪念抗战胜利、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情感话语体系。可以说,这场全球刷屏的传播盛宴,不仅彰显了阅兵盛典的震撼人心,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也展现出主流媒体在系统性变革不断激发出的创新活力,为重大主题宣传提供了多个可供借鉴的范本。


编辑:王群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正在阅读:象舞指数|九三阅兵短视频何以全球刷屏? ——解码主流媒体重大主题宣传中的创新表达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