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舞指数”短视频月榜(2025年10月)集中展现了当前主流视听内容创作的新动向、新特点与新面貌,让我们得以窥见国家叙事在短视频领域的积极探索与转变。总体来看,这些作品在选题策划、表达方式和形式融合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一、宏大主题与个人体验相呼应,“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相融合
紧扣重大主题和历史节点。如有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及中美关系等系列报道,确保了重大主题和重要历史节点在传播场域中的核心地位,彰显了主流媒体的政治站位与主体责任。
发展成就和科技进步变得更可感知。像《从“捕风者”到“驭风者”!一个视频讲清楚:中国风电如何从零到全球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37亿元、投产新线968公里,全国路网布局进一步完善。在青藏高原,铁路的扣件松紧作业已经可以由智能螺栓机器人完成。》《 eSIM手机商用试验获批,eSIM的推广会给消费者使用手机带来哪些改变?》等作品,把“十四五”建设成就、科技强国等宏大主题,转化为具体可见的行业突破和生活应用。表达方式上,更多展现“我们是如何做到的”以及“这些进步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更容易让人理解和认同。
家国情怀与日常生活的细腻连接。《周深把家国唱进心里。》《“现在种田能看到希望!”82岁奶奶“驯服”无人机,从50亩到610亩,飞出丰收新天地。》等,找准宏大情感与个体生命的接口,尤其是老奶奶运用科技实现增收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与“科技为民”不是空洞口号,而是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希望。于此,主流叙事实现了从“仰视”到“平视”,从“聆听”到“共鸣”的转变。
二、硬核内容与共情传播相结合,叙事策略与技术赋能相辉映
视角下沉,故事化叙事成为主流。上榜作品采用鲜活的人物故事和具体场景来承载主题。《“现在种田能看到希望!”82岁奶奶“驯服”无人机,从50亩到610亩,飞出丰收新天地。》《“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看了〈沉默的荣耀〉,台青到福州吴石故居缅怀先烈。》等,都是从普通人的视角来映照时代、社会发展对普通人的影响力,使得用户对主题的表达可触摸、可感知。
技术赋能,视觉奇观提升吸引力。《嗖嗖嗖!“卫星视角”看郑州东站繁忙一天》《12K摄制沉浸式看直20T单机飞行。》《100年后的中秋,100年后的月球,又会是什么样……脑洞大开,AI帮忙,一起来看!》等,充分运用了前沿的视听技术,将抽象数据、宏大场景转化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沉浸感的影像体验。技术在这里,成了连接内容的桥梁。
情感共振,强化价值传递的穿透力。《2025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致敬最可爱的人!不忘来路,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看了《沉默的荣耀》,台青到福州吴石故居缅怀先烈》《台湾光复全岛狂欢3天》等内容,精准切入民族情感与集体记忆,通过缅怀、致敬、期盼等情感元素,激发受众深层的情感认同。这种基于共同情感的表达,比单纯的事实传递更具传播韧性和社会感召力。
三、融合跨界与平台思维相适配,语态创新与议题设置相兼容
形态融合,打破内容边界。榜单中,新闻时政类、记者探访类、音乐MV、科普类等多种形态并存,显示出主流内容创作正在积极借鉴和融合各类受欢迎的网络表达形式,以更灵活的身段适应分众化传播环境。
语态创新,贴近网络生态。《十四五成就也有自己的Bgm》《嗖嗖嗖!“卫星视角”看郑州东站繁忙一天》等网络化、年轻化的表达方式频繁出现,主动拥抱互联网语态,力求在与网民的平等对话中实现有效沟通。
议题设置,兼具时效与深度。“象舞指数”十月榜单既有时效性强的重大时政新闻,也有《康辉说“耄耋”丨解读“老吾老”的千年真谛》这类挖掘传统文化深度的内容;既有《吃上更大的大闸蟹还要多久?》的生活趣味,也有《脉动南海》的战略视野。这种多元议题的内容创新,满足了不同圈层受众的信息需求,构建了立体丰满的传播内容。
整体来看,十月榜单于宏大处见担当,于细微处见真情,于创新处见未来。未来的主流内容创作,应继续坚持“内容为王”,以价值引领为魂;深化“叙事革新”,以共情传播为径;拥抱“技术驱动”,以形态突破为器,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始终占据主流阵地,让好内容被更多人看到和喜爱。



正在阅读:象舞指数|“象舞指数”短视频月榜(2025年10月)创作趋势分析